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築為何重要
2012.12 paul Goldberger—著 林俊宏—譯 大家出版
導讀 告訴我們何謂建築的真實—淡江建築系副教授 吳光庭
- 寫作及出版目的在於向社會大眾介紹「怎樣欣賞建築」,解釋說明建築的本質。
- 第一及二章:從「意義、文化、符號、挑戰及舒適」展開。
第三及四章:深入地以較專業的角度論述建築之為「物件及空間」。
第五、六及七章:最後以建築與「記憶、時間及地方營造」等教具廣泛公共及社會性議題的論述來回應寫作本書的企圖—建築為何重要。
- 此書定位為公大眾學習「如何欣賞建築」。
- 作者不直接引用「理論」,卻不厭其煩地反證或辯護建築理論與建築具體存在的相互辯證。
0 Introduction引言
- 建築確實可以帶給人類所需的庇護,而這是詩歌、文學和繪畫無法做到的,但仍不足以回答「建築為何重要」。
- 當建築超越了擋風遮雨後,才開始變得重要。此時建築才開始向我們傾訴這個世界,也開始有了藝術的特質。
- 建物會為我們注入種種情緒反應,建築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
- 建物還代表了社會理想、政治言論,亦代表了文化象徵.
- 建築毫無疑問是社區概念最重大的實體符號,能讓我們堅定表達出對於公同立場的信念。
- 建築也可以見證記憶的力量。
- 可將建築視為綿延不斷的文化表達。
- 建築的形式會因文化而異,但在比例、尺度、空間、紋理、材質、形狀、光線等基本面的體驗,沒有建築本身的外觀那麼不同。
- 理論就像是給馬戴的眼罩。
- 建築雖能達到極為崇高的美學成就,終究都必須在美學和其他考量之間達到平衡,才能獲得意義。
- 建築若認為只是藝術或只追求實用,就不可能真正帳握建築的本質。
- 此書目的主在討論面對建築時,如何抓住建築帶給我們的感受,看看建築如何感動我們,如何增進我們的智識。
- 在藝術中,意圖雖不可少,卻只是個開端,而不適最後成果,建築也是如此。
1Meaning,Culture,and Symbol意義、文化、符號
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
人建造了建築,建築再回過頭來塑造了人,為我們定出生命的道路
溫士頓.邱吉爾
- 建築會改變生活品質,可以提供一個舒適、令人開心的環境。
- 建築本身無法創造生命,卻以種種方式為生命帶來意義。
- 每棟建築都訴說了背後的某些文化,每處結構至少都有些視覺趣味,也喚起某些情感和情緒。
- 建物的外觀能反映定程度的文明意圖,就能算是建築。
- 建築的源頭可以是刻意打造的空間、精心雕塑的形式,或是並置各種苦心安排的材質。
- 藝術主要是由意圖來定義,建築也是如此;建築在藝術和實用之間保持精準又不穩固的平衡。
- 建築同時存在各種面向,而每件建築作品或多或少都得考慮所有面向。
- 建築物必須同時有用、建造穩固、令人賞心悅目。
- 建築是藝術也不是藝術,在不同情況下,建築可能不止是藝術,也可能稱不上藝術,這是建築的矛盾,也是建築的榮耀。
-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早餐室 密斯.凡德囉,巴塞隆納展覽館
-
- 萊特,莊臣總部大辦公室 湯瑪士.傑佛遜,維吉尼亞大學
- 建築跨越了現實與夢想之間的鴻溝,且必須把一隻腳踏入現實世界中。
- 建築同時具有個體性及社會性,不止是種物理性真實,也是種社會性真實。
- 林瓔,越戰紀念碑
- 建築是文化的終極實體展現,甚至比國旗更具代表性。
- 建築的每件圖像符號,都既是形式,也是象徵。
- 將建築視為溝通形式,也就是「建築即媒體」。
- 建築師相要履行社會責任,最好的方式就是蓋出更好的建築。
- 建築的存在,是要讓其他事物成為可能,而建築也會因本身和其他事物緊密相連而變得更為豐富。
- 建築仍然是藝術,但也不是藝術。
- 建築提供我們絕對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某種碰到壓力和困難就能放棄的奢侈品。
- 倫理建築能夠發揮最大潛力,成為我們所想要、所渴求的象徵符號。
- 建築能展現對未來的承諾。
- 建築象徵我們對社會的期許,也象徵我們不僅相信想像的力量,也相信社會能夠不段開創新局。
- 建築既是美學目標也是倫理目標,因為這代表我們相信最美好的世界仍有待我們去創造,而最美好的時光也還未來臨。
2Challenge and Comfort 挑戰與舒適
我寧願睡在夏特爾大教堂的中殿,得走過兩個紅燈才找得到廁所,
也不想睡在哈佛大學那浴室一間挨一間的宿舍。
菲利普.強森
- 想了解建築,就必須知道這是一種「既….又….」而非「不是….就是….」的關係。
- 藝術才能激發熱情,才能讓建築成為超脫的經驗。
- 哈里斯所宣稱的建築倫理功能不但必要,還很緊迫,更能跨越美學和實用之間的鴻溝。
夏特爾大教堂
- 當建築兼顧美麗及倫理時,就會創造信念。
路易.卡恩,一位論派教堂
- 倫理功能的最佳定義:建築成為藝術的時候,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為了社會目的而藝術。
柯比意,薩伏伊別墅
密斯.凡德囉,芳斯沃斯宅邸
- 人類天生就會喜歡、討厭某些形狀,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地方建築,反應的不止是當地的氣候和文化條件,還包括我們來就愛的形狀。
- 建築成為藝術並不代表就能逃避「實用」之責,而建築若有不實用的缺點,也不值得原諒,但反之,「實用」也不應成為最主要的判斷標準
- 「挑戰」的觀念總和藝術經驗緊密相連,這也讓建築面臨某種兩難局面,因為建築欲挑戰就算不是水火不容,至少也是相處尷尬。
- 完美建築並不能給我們完美生活。
- 「挑戰」和「舒適」的矛盾直指建築作為藝術的核心問題,如果偉大的藝術是為了挑戰而存在,而且有時必須放棄可能得舒適。
- 實證設計(evidence-based design)的主要元素十分簡單直接:更親近自然、建築格局必須合乎邏輯且容易理解。
- 實證設計的目的,並不是貶低效率,只是要更重視使用者的感受。
- 「舒適」一詞,也和「滿足」很相似,而建築正應讓人感到心滿意足。
- 建築有權同時追求美學上的挑戰及實質上的舒適。
- 挑戰和舒適另一種作法是折衷,帶點挑戰也有點舒適,但兩者都不足,這是典型的妥協。
- 一棟建物若再實現崇高的美學抱負之餘,又能具備意義非凡、令人信服的社會目的,變異登上群絕倫的境界。
- 建築師的最高美學成就,就是大造出特殊、強烈、詩意的空間,柯比意稱之為「難以言喻的空間」。
- 精心打造的空間能夠喚起敬畏之情,但建築外觀的量體和形狀仍十分重要。
- 建築兼容並蓄的神奇之處:建築只要發揮得當,就能繼讓人驚嘆,又給人安慰。
- 建築以新的方式取悅我們的雙眼,但並不是要推翻維楚維斯的定義。
- 將喜悅解釋為情緒的強度,而偉大的建築總能激發情緒。
- 偉大的建築必須有其用途,必須屹立不倒,還必須是藝術作品。
-
3Architecture as Object建築作為物件
建築就是形式的演出(明智、正確、宏偉),形式在光線下的演出。
柯比意
太陽從不知自己有多偉大,直到照上建築物的一側。
路易.卡恩
- 建築是一種實體形式。
- 建物也依然能夠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 建築是現實世界中的營造形式(builtform),也就得以營造形式的表準來理解、體驗和判斷。
- 建築的效用取決於各部分如何與彼此和整體相連,也取決於如何與人這種形式相連。
- 電腦開啟了虛擬世界的大門,徹底改變設計和建築的流程,但我們對建築的體驗仍然始於視覺。
- 建築是建物,而建物就會有實體,有頂部、底部和兩側。
- 建物的實體只是整件事情的一小部分。
- 建築是公眾景象,即便我們看的主要是實體形式,也不能忘記每棟建築都有社會、政治、金融層面的實際意義。
- 每棟建築都代表資源的投入,而我們對這份投入的想法,必然影響我們對該棟建築的觀點。
- 想了解建築還有難處:必須到甚麼時候該讓社會議題成為判斷的重點,甚麼時候社會議題作為背景就好。
- 判斷美學的方式不止一種,甚至沒有一套通用標準。
-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建築美學量尺。
- 建築這門藝術講求的是獨特性,而不是普遍性。
亨利.培根,林肯紀念堂
凡德羅和強生,西格拉姆大樓
史東,通用汽車大樓
-
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約翰.漢考克大樓
- 建築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秩序。
- 有時,簡單的形狀反而會使建築受限。
-
SOM建築事務所,赫希杭博物館
-
保爾舍克建築事務所,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 建築功能需求越少,就越可能採用簡單的幾何形狀。
- 建築幾乎或多或少都是魔術方塊,要以較大的形狀容納各種架構和室內空間。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 建築的美常常不適來自單一的整體形狀,而是來自各種形狀的組合。
- 正立面也可以讓建築架構成為自身美學的宣言。
- 如果說建築是構圖,構圖有時則像是圖案,光是重複未必就能精緻,反而往往令人厭煩。
- 設計建築的正立面就像譜寫音樂的樂句,各元素之間相安無事,必須看起來合作密切,屬於整體秩序的一部分。
里昂.巴蒂斯塔.阿伯提,新聖母教堂正立面
- 「驚喜」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有秩序的驚喜」聽來有些矛盾,但所有感動人心的建築,多少都有些令人驚喜的成分。
- 效果最好的建築,總是和一般作法有些不同,即使看了上百次,還是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 傳統秩序結合創新魔力,結果不止出人意表,也能讓人滿意。
- 建築必須以平衡為目標,其定義:既熟悉又新穎,提供愉悅和寧靜、秩序和創新、活力和平靜,總之能讓人感到均衡,同時得到啟發。
4 Architecture as Space 建築作為空間
空間就是「無」,是實體的相反。
所以我們常會忽略空間。然而,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
空間仍影響了我們,並控制我們的精神。
建築師塑造空間,就像雕塑家捏塑黏土。
建築師把空間設計成藝術作品。
換言之,建築師藉由空間本身的途徑,讓進入空間的人萌生某些情緒。
傑佛瑞.史考特《人文主義的建築》
- 將建築是為物件時,你思考的是整體形、正立面的特質,以及其他各面如何形成構圖。
- 建築既由形式構成,也由空間構成,兩者無分軒輊,而且建物內的空間感,意義不下於其他建築元素,有時甚至更重要。
- 無論內部空間形式如何,激發的情緒總是比建築外觀更強烈。
- 空間具引導及聚焦作用。
- 討論正立面,討論的是如何愾爛;討論空間,則是討論感覺如何。
- 每個人對建築空間的感受都部會全然一致。
- 從某些方面來說,空間正是建築師完成建築結構之後所遺留的部分。
- 雖然建築師並非個個都會「形塑空間」,但創造建築的一大動力,往往就是為了創造某種空間。
- 建築空間的品質從來不是無心插柳,而是精心打造而成。
- 許多建築師會先構思某種特定的空間概念,然後再打造出能夠實現此一概念的建築架構。
艾羅.沙里寧,耶魯大學英格斯溜冰場
波洛米尼,聖艾佛教堂
- 所謂建築的空間特性,就是人走進大門之後的感覺。
- 當我們駐足不動,站著觀賞建築時,或許可以討論比例、建材、尺度、構圖,但那基本上仍是而為的體驗,空間增加了第三個維度,而當我們走過空間時,又會有另一層體驗,亦即第四維的時間。
帝國大廈外觀
- 建築的空間必然和移動有關,建築的內部平面圖就可說是一棟的指南。
- 從平面圖可以看出建築師對空間配置的想法,也可以看出從一個空間移動到下一個空間時會有何種體驗。
- 平面圖可說是一切的基礎,為建築師腦中的空間定順序,再將這套順序和邏輯翻譯成身處於建物中的實際體驗。
- 想要有「難以言喻的空間」,到不一定非得有彎曲的牆壁不可。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
5 Architecture and Memory建築與記憶
然而,這個城市並不請速自己的過去,而是像掌紋依樣含納過往。
這紋路寫在街角、寫在窗格、寫在旗杆、
寫在扶梯扶欄、寫在避雷針的尖端。
以刮痕、壓紋、卷渦,作上記號。
卡爾維諾《看不見得城市》
這個倫敦屬於我的童年、我的心境和我的覺醒。
記憶裡有蘭貝斯的春日、大小瑣碎事物,
有和母親一起坐在馬車車頂伸手想觸摸紫丁香樹,
還有那些彩色的公車票,橘、藍、粉紅、綠色,
在電車和公車的停車處,散佈在一旁的土地……
憂鬱的星期天,
臉色蒼白的家長和孩子帶著玩具風車和彩色氣球走過西敏橋。
我相信,我的靈魂就是從這些瑣事裡誕生。
卓別林《我的自傳》
- 談到人類對建築會有何反應,視覺感知至關重要。
- 但另一種建築經驗,這種經驗因人而異,且更難量化,但或許更為重要,那就是記憶的作用。
- 熟悉自然帶給我們舒適感,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希望所有建築看起來都像以往見過的那些。
- 記憶代表的是整個文化素養。
- 建築總讓我們產生聯想,或是想起記憶中的建築,或是以前想過的建築,而從未親身體驗的建築,在心中的分量可能還更重。
- 年幼對環境的感受會形塑我們的所見所感,而我們從這些細節裡培養出大致的感性。
- 若要培養建築與城市的思考,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成長在平靜、普通的地方。
- 熟悉有一種致命的力量,會讓輝煌變的平庸;親近不盡然生狎侮,卻往往生出冷漠。
- 形式、尺度、比例、質地紋理、遠比任何所謂的建築風格更能決定建築的成敗。量體、尺度、比例、質地紋理都遠比風格更為重要,遑論建築和周圍環境的關係、使用的建材以及使用的方式了。
- 心智與情感讓我們可以解釋建築和其他建築的關係,也可以感受到建築對情緒的影響。
- 塑造建築記憶,影響最深的還是我們每天居住的建築。
- 建築記憶不一定都是私人的,也不一定來自我們親身造訪的建築物,有時候建築記憶是共享的。
- 建築不只是靜態的背景,還幾乎是一種塑形的強勁勢力。
- 許多作家、畫家、攝影師、電影攝製者,建築在他們心裡激起強大的情感共鳴,在形塑藝術作品時,這種共鳴能發揮重大作用,而完成的藝術作品又會反過來為我們所有人創造出全新面向的建築記憶。
6Buildings and Time建築物和時間
我猜想,所有建築都要等到倒下,才能觸碰歷史的想像。
約翰.夏默生爵士《不浪漫的城堡》
在城市裡,時間變得清楚可見。
路易士.孟福
- 我們對音樂、繪畫、文學或電影的體驗是強烈的、斷續的,對建築則不然。
- 我們與建築物的關係,幾乎都會因時間和各種因素而變。
- 建築本身也會有所改變。
- 文化改變,也就是隨著時間改變,我們也會開始站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前觀看建築。
- 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建築幾乎總是要先遭嫌呃,才能真正擄獲人心。
- 建築的重要與否需要時間,萬事萬物都受時間影響,所有事情都會呈現出所屬年代的特徵,也多多少少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年代的樣貌。偉大或傑出的建築都有這想特點,擁有超越時代的意義,但這並不等於建築苯酚就能超越時代。
- 現代主義理論家試圖辯稱,建築採用最新風格,就是忠於自己的時代,而風格若與過去建築相類,就是錯的,幾乎可以說是背叛自己的時代,但事情從來就不是這麼簡單;風格就是語言,而語言會不段變化和發展。
-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感性,而建築勢必會予以反映、揭露。
- 技術也是決定建築時代樣貌的重要因素。
- 建築以另一種方式與時間相連,讓時間變得可見。城市則透過建築揭開一層層的年代,並與這些年代共鳴。
- 就建築就像是在時間的洪流中下了一到錨,保留舊建築是多麼正確的事,已是無庸置疑。
- 偉大的舊建築可以承受一些拉扯,而且透過自身年代與新時代的對話,使內涵更加豐富。
- 在保存建築的過程中,建築並不會脫離現在,而適合現在結合的更緊密。
- 保存古蹟的目的,是保存最重要的建築,並且在新與舊之間找到平衡。
- 原先的地標建築換成了新的地標建築,新建築有時還遠遠超越舊建築。
- 建築一旦去,就永遠無法重生,正說明了處置建築為何要格外審慎,而保存何者的難題,也不應取決於短暫的品味和時尚週期。
7Buildings and The Making of Place建築物和地方營造
我總是說,地方比人強大,固定的場景也比一件件轉瞬而是的事件堅定。
這並不是我的建築特有的理論基礎,而是建築本身就有的理論基礎。
亞德.羅西
街道是經過協議的房間。
路易.卡恩
- 建築永遠部會單獨存在,每棟建築都和旁邊的、背後的、附近的、街上的其他建築產生關係,又或者和自然環境結合,而這種結合依樣有意義。
- 建築和環境的關係顯而易見、牢不可破。
萊特,落水山莊
- 我們含難辨別建築設計如何回應環境,建築又如何與環境結合,創造出「地方感」,但即使環境並非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建築還是會和環境結合。
- 都市設計的核心概念:整體不止是個部份的總和;城市建築最重要的原則:整體不止是個部份的總和。
- 不論建築師自己的建築和一旁的建築有多相異,在設計時都不能無視鄰居存在。
- 城市建築有分背景建築和前景建築,而兩者確有不同,在城市中擔負不同的任務,各具意義,於是也成為不同的建築。
- 街道比建築重要,有優良的建築並不保證就有優良的城市。
- 城市不止是街道的組合,我們不止要把城市是為設計作品,更要廣泛地把城市當成文化中的想像。
- 美國導向、汽車導向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築形式,此是代表的文化霸權,使的各城市的郊區則更是相似,郊區成了時代的產物,而不是地方的產物。
- 間逐一像反應所處的時代,且不得不然,然而,建築過去通常是既源於時代感,也源於地方感,反映了個別城市和社區的建材、需求、特殊情感和選擇。
- 在網路這樣一個世界哩,社會,乃至於建築的意義,都必須改變。
- 過去,建築能促成社交,是雙方溝通的基礎,但在網路空間中,我們很難不覺得建築的功能已經消失無蹤。
- 科技爆炸之後,全世界變了一座虛擬城市,一座新的城市,人與人碰面的新市集,而這一切的發生過程,都不在由建築形式來定義。
- 建築不在能夠定義人類所有的公共場所,也就不在是公共/公民經驗的唯一舞台。
- 建築在我們文化中的意義還會不段轉變。
- 新城市模式的特點是重視開車的便利高於行人的權利,且希望既有郊區的自在方便,又有傳統城市的優點;新模式提供一些城市體驗,卻未促成不同種類的人相融;新城市不止模糊了城市和郊區的傳統差異,也減弱了都市性,密度比傳統郊區還高,但又比更老的市中心要低的多。
- 必須重新找回地方營造的一些重點:行人尺度。生活的地方和購物的地方要緊密相連,最好還能連結工作場所;建築必須加強地方感,而不是抹去地方色彩。
- 建築是在營造地方、營造記憶,而城市的角色整與這樣的追求深切交織。
- 記憶不止是來自一棟棟建築,更來自一個個地方,建築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地方時,合力發出的回響,比單一建築更悠揚。
- 要讓城市適合人居,好的街道確實比好的建築更重要。